在2B和2C之间,还有一个2H

全文近万字,为方便阅读,先把文章前面罗列下核心观点。

1、2C的数字化进程中有两次飞跃,一次是2G时代,一次是4G时代。前者是基于通信技术的发展,电信运营商用合理的技术成本满足了人类通话的需求,产业空间是客观存在的。而后者是由于高速数据通信网络和大屏智能终端提供了基础设施,移动互联网的创新拓展出了产业增量空间。

2、如今2C数字化的发展已接近天花板,创新变得越来越难,可拓展空间有限。另外受技术和投资所限,5G的网络覆盖程度要达到4G水平,还需要很长时间。所以5G发展初期必须靠个人市场启动,但2C数字化很难形成5G发展所需要的产业空间。

3、2B领域数字化与个人客户市场有天壤之别,目前的2B需求谈的多是如何降低成本,产业空间有限。必须找到更多的专业人士进场,找到利用5G形成2B产业增量的路径。

4、在一定程度上5G技术的成熟度和成本因素影响了2B数字化产业空间的规模,基础设施还处于不断优化调整的状态,实体企业投入风险大,最多就是试验性质的应用,形不成规模化的应用需求场景,很难开拓出足够的产业增量空间。

5、家庭数字化的创新模式和2C更接近,在2C领域创新的经营更容易迁移到2H,创造新的产业空间。

6、近年的发展导致2H的数字化连接和硬件都有了不错的基础,下一步如果能找到家庭市场的特性,在应用和运营层面发力,加上资本市场的支持,家庭互联网的市场空间爆发也许马上就会开始。

以下为正文:

说2019年是5G元年,还表现在对于这一新技术的讨论从年初延续到了年底。驱动5G成功的商业场景到底是什么,至今还没有争出个结论。个人数字化的市场空间还有多大?实体企业的数字化能否给我们带来期望中的产业增量?2H的数字化,或者说家庭互联网,会不会是一个机会点?到底谁能撑起未来5G的市场空间呢?

【2C数字化的成功密码】

电信运营商和移动互联网企业,都是个人数字化浪潮中的赢家。

通话作为人类沟通最基本的需求,不需要教育和训练,所以只要技术成熟,价格足够低,很容易发展普及,形成巨大的产业蛋糕。以GSM为代表的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具备机卡分离、全球漫游、独立组网等一系列新特性,可以满足人们随时随地打电话的需求;而成熟的产业链和迅速增长的用户规模驱动着网络建设、运营成本、终端价格迅速降低,让移动电话走进了千家万户。

2G时代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通信技术的创新。通信设备商基于国际标准组织定义的系统架构,设计制造生产出符合产业标准的产品,再卖给电信运营商由其建设通信网络,向最终用户提供移动通信能力。

移动话音带来的产业红利被三个角色分享:通信设备商、电信运营商和终端制造商。电信运营商在2G时代处于最佳状态,那个时候做移动通信生意的,轻轻松松赚得盆满钵溢。尤其是跨国的移动通信企业,受益于移动通信和全球化两波潮流的叠加,走上了巅峰。

在通信产业的设计中,3G不仅支持话音业务,还可以支持数据业务,让个人用户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,这个创新让整个产业都希望复制2G的成功,但事实上,通信技术的创新只能让用户可以使用互联网,但无法带来足够的产业增量,3G给电信运营商带来不是收入的增长,而是为了获取牌照和频谱资源带来的债务。

转瞬之间,4G来了,大屏手机和互联网应用的成熟,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创新,不仅增加了用户的信息消费额,还带来了资本市场的巨量投入,形成了庞大的移动互联网产业蛋糕。

与通信技术的创新不同,互联网企业是在标准化的信息服务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创新。通信行业是标准化+分布式,不同运营商采用不同厂商的设备,但接口标准是一致的;互联网企业是集中模式,采取事实标准,所以产品在完成调整之后可以立刻实现全网升级。在不断的升级迭代以及激烈的竞争中,互联网企业不断完善产品的客户体验,也逐步对客户进行教育和改造,直至我们每个人都适应了线上购物、移动支付、手机导航等新的生活方式和习惯。

移动互联网的产业红利最终被通信设备商、电信运营商、终端制造商和移动互联网企业分享,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,虽然眼睁睁看着互联网企业分走了一大块蛋糕,让自己的分成比例下降了不少,但平心而论,如果没有互联网企业的加入,没有产业增量,电信运营商的流量收入又从何而来呢?

总之,2C的数字化成功是先进技术商用成功,但前提是要有足够的产业增量空间存在。2G时代这个空间是自然形成的,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话音进行交流的需求;而在4G时代,高速数据通信网络和大屏智能终端提供了基础设施,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带来了产业增量拓展空间。抓住这一机遇的成功者,是在合适的时间点用合适的技术占有了产业增量空间,连猪都能飞起来,更何况那些聪明人呢。

【2C业务很难撑起5G的市场空间】

那么按照这一规律看,2C业务能给5G带来足够的产业增量么?经过半年的研究和观察,我对此持悲观的态度。

一方面,个人数字化业务发展接近天花板,创新变得越来越难。

对于绝大部分个人应用来说,4G提供的数据通信速度已经基本能满足需求。而且经过这些年的高速发展,如今绝大部分互联网应用的客户增量和红利基本耗尽。

虽然还有AR/VR等新的技术板块,虽然还有无人驾驶等新的应用场景,但从技术成熟度和成本来看,基于这些技术的业务开发和普及还需要不少时间。

那么5G终端呢?不得不承认,终端市场本身就是一块很大的蛋糕,这方面的分析我在《折叠屏+5G:终端厂商的“太空竞赛”》里详细介绍过,核心观点是:5G手机会成为今年终端厂商创新的主旋律,厂商一方面会收割技术尝鲜者的红利,另一方面是借此展示自身的技术储备。但在市场上,绝大多数老百姓没有对5G的业务感兴趣的时候,是不会去选购价格昂贵的5G手机的。

所以,目前运营商对5G的2C业务设计,仍是围绕通信技术的创新特性来进行,比如游戏加速包或者达量加速包,是希望用户付费购买更高的网速。这样做有些"不得已而为之"的调调,但个人以为在通信行业有两层风险:

第一层是客户能否认同和接受这种生意模式,会不会认为这是变相涨价和收黑心钱?一旦有客户投诉和质疑,行业监管机构又会如何判决?这两天已经传出谣言说工信部为了体现5G的高速,要求运营商对4G限速,未来如果有阴谋论,说运营商为了卖加速包而故意限速,这个黑锅能甩出去么?

第二层是运营商的同质化竞争模式,再好的商业设计都可能被竞争打残。三家运营商中,如果有人提供付费加速包业务,那竞争对手会不会在套餐里提供免费加速的资源(比如每月可以使用两次免费加速,每次一小时之类),甚至直接把加速包和常规业务捆绑为新套餐。

如果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供应商的能力上,那么这种竞争优势很难长久;而事实上,现在国内三家运营商在5G领域的业务和商业设计严重趋同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三家的创新想法都来自于同样的供应商。同质化竞争,除了打价格战,还能怎么打?

更何况现在还有新玩家——广电。这个光着脚进场的新选手会不会有新套路,现在谁也说不好。

而另一方面,2C业务难以撑起足够的市场空间,是因为5G没有那么快覆盖全国。

移动性是个人客户使用移动通信时,非常关注的又一特性,客户缺省地认为,在自己的移动过程中,网络应该是连续覆盖的,通信是无感知可以自动切换的,2G如此,4G如此,5G也应该是这样。

而5G建网存在的客观困难:

第一,5G的基站需要部署得更密集,这不仅导致建设投资加大,也意味着需要更长的建设周期,所以不可能在短期之内把5G覆盖做到和4G一样的效果。

第二,5G的技术标准发布时间不久,产品成熟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带来的组网难度是客观存在的,尤其是低时延等特性在实际商用的时候,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,因此运营商很可能采取相对保守谨慎的方式,不会蒙眼狂奔。

第三,5G的高速率低时延,还需要配套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,如果传输网、核心网、接入网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不到位,都会导致整体网速下降、性能不达标。

还有很多我可能没有想到的实际问题,都会影响5G的建网速度和实际效果。在这种情况下,比较合理的建网方式是先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建成试验网,在试验中不断完善和发展。

而这种模式,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个人用户移动性的要求。让用户拿着5G的手机在4G和5G网络间频繁切换,所有人都会觉得不爽。

---小结---

从2C业务的成功经验复盘,再看5G的技术特点和发展现状,个人以为,将5G的成功赌在个人客户领域,风险是非常大的。但毋庸置疑的是:如今的形势下,我们必须先从2C业务做起来,才能驱动技术不断进步,推动4G时代向5G网络的发展和过渡。

---分割线---

【目前的2B需求,撑不起足够的产业空间】

所谓2B,就是面向企业客户的业务。企业市场与个人市场的差异,在很多文章都反复讨论过,这里我就不再深入说。

反正,大家都已经明白,2B的玩法和2C在很多方面不一样,不能把2C的成功模式和经验,简单套用到2B领域。

但明白了什么是错的,并不等于知道了什么是对的。

如今在2B领域里,数字化企业仍在苦苦探索路径,并没有找到成功的"套路"。在2B数字化领域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后,这个想象中的富矿,并没有带来期待中的收益。

炙手可热的工业互联网已经炒了很多年,回想当年的行业标杆,最典型的是通用Predix平台。

作为软件平台,Predix提供了连接的安全监控,工业数据管理,工业数据分析,以及云技术应用,结合通用自身在产业的积累以及开放合作的模式,不仅吸引了媒体和行业的关注,更是拉来了思科、英特尔等行业大佬一起搞。

可如今,涉及GE的新闻几乎全是失败和负面,在资本市场的失望声中,Predix被爆待出售,最终从GE中剥离出来。行业龙头老大都是如此的命运,后面跟随模仿的小弟以及产业链的下游就更难了。

很多在2B数字化浪潮中挣扎的创业朋友向我诉苦:

一方面,面对大量的无法复制的个性化定制需求,成本居高不下,根本压不动;

另一方面,企业客户的投入非常审慎,即便最终签单了,额度也比预期低很多,远不及传统的非数字化项目,就这样,还得陪着笑脸,感谢人家给面子。

实体企业本来有自己的IT系统,现在要听你的建议,进行数字化改造,目的是要通过新技术提升效率,精益运营,降低成本。

如果加上配套的成本之后,客户发现和预期完全不符,数字化的投资增加,比成本的节约还高许多,这样的项目能算成功么?客户能满意么?

电信运营商看到物联网的空间,内心是非常欢喜的,于是也在布局和发展物联网。

无论是底层的通信网络、专用的通信模组,还是行业应用、大数据、云平台,有的自己搞,甚至拉上合作伙伴们一起上,也是风生水起。

看上去,电信运营商成功了,他们最擅长卖基础连接,而物联网的连接数确实快速增长了。

然而,连接数虽然多,但在看不清前景的情况下,客户愿意支付的费用非常有限,实际的市场空间真不像咨询报告里预估的那么漂亮。

物联网的成本虽然相对较低,但物的单点连接价值仅仅是人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,最后一算总账,还是有赔本赚吆喝的嫌疑。

雪上加霜的是遇到了资本的寒冬, 2B数字化的故事并没有打动投资者,本是拓展市场空间的最有力的手,如今却在紧紧捂着自己的钱包。

【只有专业人士深度介入,才能诞生新产业空间】

讲来讲去,现在数字化给企业客户带来的价值,主要都是降低成本,这样是很难把市场空间做起来的。

想想以前的发展历程,个人数字化的市场空间是怎么创造出来的?

电信圈的人也曾对个人数字化有过许多憧憬:

在2G升3G的时候,我们以为杀手级业务是视频电话;

3G升4G的时候,我们想到的杀手级业务是视频电话。

那么,到了5G的时候,我们最初想到的杀手级业务是什么呢?

是高清视频电话。

只想到通信、连接、打电话有关的应用场景,我们的脑洞开得不够,这是受限于我们的专业知识和背景。

后来,移动互联网兴起,基于个人的体验和需求,有了支付、社交、导航、电商等等一系列创新,最终解决了个人数字化的各类需求,甚至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。

最终来看,是个体基于自身体验提出的创新,形成了2C数字化的产业增量。

与此类似,最终提出2B数字化的价值增量需求,创造2B数字化的产业增量的,也应该是行业里的人。

驱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,最初的应用只是抽水泵,解决的是采矿业的问题。

16世纪末到17世纪后期,英国的采矿业,特别是煤矿,已发展到相当的规模,单靠人力、畜力已难以满足排除矿井地下水的要求,而现场又有丰富而廉价的煤作为燃料,促使许多人致力于"以火力提水"的探索和试验。

如果学习人类的科技史,就会理解蒸汽机的发明有其偶然性,但也是基于此前几个世纪的科学研究和实践积累,比如气体动力学、半球试验、活塞的发明等,最终在专业领域强烈的需求驱动下,修成正果。

后来,瓦特的设计和发明对蒸汽机进行了改良,大大提高了效率,这样燃煤消耗骤然降低,成本的下降使蒸汽机可以远离煤矿,为铁矿的开采和锅炉的筑造提供动力,生产出更多的蒸汽机。

后来,不断有新的发明者把蒸汽机和各种技术发明组合起来,工业领域的轧钢机、民用领域的新磨坊、交通领域的蒸汽机车等等,一个个地诞生。

最终,蒸汽机改变了千行百业,改变了世界。

既然我们把5G看成新一代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,不仅要借鉴个人数字化的成功经验,更应该回顾反思一下,当年2B产业进行全面变更升级的历史。

数字化和工业相结合,不仅仅是降低了成本,而应该是产生新的生产力和价值。

这方面的创造者,肯定不是通信圈的,也很可能不是IT圈的,是传统产业领域的专业人士掌握了新技术的特性和能力之后,把新技术应用在他们熟悉的领域,去解决真正的问题。

【技术成熟度和成本限制了5G拓展空间】

除了产业空间之外,技术因素也是不能回避的。以我对技术的理解,目前5G的成熟度还不能全面满足企业客户数字化的需求,即便实体企业有了想法利用数字化产生的产业增量,实际应用也未必能实现。这种不成熟至少表现在三个层面:

第一是技术标准的问题。

3GPP是通信行业的标准化组织,是5G技术的核心动力源。据介绍如今他们已经接受了超过10万个与5G有关的技术提案,这既证明了5G对于未来的重要性,也体现出技术标准领域的巨大工作量。

如今R15版本已经发布,理论上运营商可以依据这一版本进行网络建设,但是因为R15版本中以eMBB(高速率)为主,企业客户关注的ULLC(低时延)、mMTC(海量连接)等特性并没有包含在这一版本中,所以即便在试验网中运营商和设备商合作,提供了部分功能,也不排除最终标准发布之后还要再调整。

由于存在风险,运营商并不敢大规模建网和商用,而企业客户在5G上的谨慎也就可以理解了。

好在,不需要等很久,R16计划明年3月份就发布了。

第二是技术成熟度和稳定性问题。

技术标准既是通信产业基础,又是设备厂商研发的目标,要实现技术标准里定义的指标和参数并非易事。

无线空口(空中接口,就是无线通信终端用户与基站的无线传输)保持稳定很难,抖动对于通信质量的影响很难控制,尤其是5G的高频段,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。但一些企业应用对于无线的抗干扰能力要求很高,如何提供稳定可靠低时延不间断的通信连接,对于设备商和运营商来说,都是巨大的挑战。

网络切片是5G非常重要的特性,在一系列科普和宣传材料中被反复提及,也是众多企业客户最期待的通信能力。但同时网络切片是一个端到端的复杂的系统工程,实现起来相当复杂。核心网需要进行NFV(网络功能虚拟化),支持SDN(软件定义网络),还要把接入网、核心网、数据和服务网络组合在一起。不仅是一系列技术的组合,也还需要复杂的运营管理。

第三是个性化需求的实现成本问题。

把蒸汽机的发明归功于瓦特,并不是因为他发明了第一台蒸汽机,而是因为他的一系列创新提高了蒸汽机的运行效率,带来了运营成本的大幅下滑。这一质变,使蒸汽机可以离开煤矿、河流这些资源地,安装在任何一个地方,才让蒸汽机带来的动力提高了千行百业的工作效率,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。

将新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中,最大的挑战是把成本降到客户能接受的程度。如今5G的网络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还都很高,企业客户不愿意支付高额的通信费用,运营商不愿意为巨额的投入买单,这种形态下5G的发展很容易陷入僵局。

无论是电信运营商还是移动互联网企业,他们在2C领域的成功都是先形成一个产品,然后面向海量客户进行复制和营销,靠规模摊薄了成本。而2B领域的个性化程度非常高,如果找不到有效降低个性化需求实现成本的路径和模式,只考虑单一生产要素成本的降低,是达不成成本下降的量变的。

推动成本下降从质变走向量变,需要各方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想象力,一起努力。这里包括通信设备商、电信运营商,也包括在行业市场打拼的创业者和应用开发商,甚至还包括一些看似无关的领域的进展和突破。

---小结---

对于2B领域的数字化来说,市场空间并不是已经客观存在的,而是需要我们去探索,去挖掘。空间的拓展有赖于产业整体的优化和成本的降低,并不是简单地降低连接费用就能解决的。

从历史来看,这一过程也是漫长的。从1712年纽科门获得蒸汽机的专利权,到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,足足百年。如今只是5G元年,2B数字化的变革带来的新的产业空间,似乎还要很久才会完全打开。

也就是说,眼前看2B,也难以给我们带来期望中的产业增量。那么,5G的驱动力,究竟何在?

---分割线---

【家庭数字化的创新模式更接近2C】

厄舍在《机械发明史》一书中提出,每一项发明都遵循以下四个顺序:

第一,意识到存在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;

第二,认识到满足这种需求的现有尝试中,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或者缺少某种东西;

第三,对矛盾或者缺少的环节有了一种突然的洞察力;

第四,对解决方案进行"关键性的修正",在这一过程中把洞察逐渐改进乃至完善。

事实上,中国移动互联网在2C领域的创新,就是这么成功的。

创新者体察到自身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(或者是看到,有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需求,但还不完美),然后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,再尝试着去实现和完善,最终满足了这些创意和需求。

但在2B的数字化领域,如果不是产业内部的行家里手,行业外创新者意识到的需求未必真实存在,甚至对于缺失和矛盾的洞察未必准确。

比如,通信圈的技术专家做智能交通,看到的问题未必是根因,提出的解决方案可能让业内人士笑掉大牙。再加上做项目和产品的时候,还可能掺杂一些其他的因素,结果往往是撞了个头破血流,还不明白自己是怎么死的。

几乎所有分析2C和2B差异的文章,都提到过2B领域可复制性差的问题。

个人客户市场基本是以产品为中心的,个人客户拥有的是选择权:你可以选择用还是不用,或者从产品列表中选择自己认可的选项,但是不能任意改变产品的特性。

因此,对于产品供应者来说,就可以通过批量复制来降低供给成本,达成盈利目标。

而企业客户需要的定制化开发和个性化特性,这些需求引发的成本,是不能通过规模来摊薄的,每个客户的需求都不一样。

能不能将共性能力沉淀为平台呢?

理论上可以,但在实践中,一是共性的能力平台比较薄,商业价值不高;二是在平台上的定制化开发、集成等工作量也不低,可复制性差导致成本降不下来,这是2B数字化发展不好的关键因素。

从这个角度看,家庭市场更像谁呢?当然是更接近个人市场的情况。

总结一下,就是说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员,都可以对需求有切身的体验,开展创新尤其是对存在问题的分析相对容易。

同时,面向家庭市场的产品和业务是可以量产和复制的,这一特征也和2C类似。

因此,相对于2B,2H的创新门槛相对低不少。我们尝过2C数字化创新甜头,借助2H的机会开创新空间,对于很多人来说,要比去企业里摸爬滚打要容易多了。

【家庭数字化的基础设施逐渐就位】

曾几何时,电信运营商在家庭市场的竞争,是移动通信市场的附属品。

在中国移动没有拿到宽带牌照的时候,中国电信就推出了杀伤力极大的"e9套餐",把个人手机、宽带、固定电话三个业务打包在一起,不仅资费可以优惠,还能一个账号管理全家网费、通信费和新业务资费。

由于中国移动不提供宽带业务,因此,中国电信可以利用宽带的高收益去补贴移动电话业务。在很多地方,中国电信充分利用了牌照优势,从中国移动手里抢夺了不少移动客户。

对于中国电信的宽带客户来说,可以免费增加一个电信手机号码,通话也接近免费,那为何不办一个?

后来,中国移动借助铁通拿到了家庭宽带的经营牌照,再后来自己也有了牌照,开始和电信、联通正面交锋,你是买宽带送手机,我是移动用户免费用宽带,家庭宽带市场从电信联通的粮仓迅速变成了红海。

借助城市化改造的时机以及强大的资金优势,中国移动采取非常激进的市场策略,推动了家庭宽带市场的普及、降价和光纤化,为接下来智能家居等数字化家庭产品创造了条件。

一方面是客户的需求驱动,另一方面是AI和VR/AR等概念的技术驱动,越来越多企业将资源投放进来,智能家居产品不断更新,从最初的安防监控、智能门锁,再到智能音箱、智慧屏,层出不穷。

如今,电信运营商已经意识到家庭市场的重要地位和商业价值,将2H作为独立的市场空间来考虑和设计。

但在我看来,这项工作只是刚刚起步。

家庭互联网,也就是我们说的2H数字化,不是特指某一个产品或者某一类能力,而是把通信网络、终端产品、内容运营等放在一起,带给家庭客户良好的客户体验。

直到现在,我们还没有看到体系化的规划和引导,很多都只是在不同厂商的驱动下,把各类产品放在了一起,还没有形成合力。

不过,随着路越修越宽,路上跑的车也越来越多。连接、硬件,这些2H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基本就位了;应用、内容,我们在2C数字化时代有丰富的经验和积累。看起来,家庭互联网的市场空间爆发也许马上就会开始。

只缺一阵东风。

【家庭数字化能否借上5G的东风】

东风自何处而来?

万众瞩目的5G,会不会成为加速家庭数字化发展的关键催化剂?

首先,我们看看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推崇的FWA(fixed wireless access),这一技术会不会加速家庭连接的基础设施普及呢?

家庭宽带接入的"最后一公里"实施难度大,这是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。因为既要与物业进行良好的沟通协作,还要预防二次施工和室内布线造成的损坏等。

在海外,家庭宽带的施工会更多地涉及老旧地产物业的改动,所以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低、部署敏捷的FWA被很多海外的电信运营商寄予厚望。

而5G的速率基本能满足家庭宽带的需求,认为非常适用于光纤还未到户的家庭和中小型企业。

在国内国内,由于光纤到户的普及,FWA的需求场景与海外不同:

首先,初期是在5G终端普及度不高、应用不成熟的情况下,主要还是将5G信号转换为WiFi,实现终端的接入。

这种场景对5G试验网有价值,但毕竟无线的带宽是有限的,而有线的带宽是无限的,在有光纤接入的情况下,用5G进行接入并不一定是最佳方案。

如果国内运营商FWA的应用场景是解决局部的宽带接入,那么规模受限,投入产出比应该不会太高。

其次,5G是资本市场关注的热点,既然2C和2B的空间有限,2H会不会借力获得更多的投资呢?

2C场景是一个连接一个客户,而2B和2H的场景都是一个客户多个连接,物联网提供的是连接数的上升空间,但客户的数量其实不如个人移动通信市场,连接单价的下降是不可阻挡的趋势,靠连接产生的市场价值不足以驱动5G,还是要通过应用和运营产生产业增量。

面对几亿家庭构成的2H数字化市场,如果有亮点、有创新,还是会让资本市场动心的,尤其是现在,其他领域的好项目也不多啊。

前段时间,互联网老将雕爷写了一篇《真别怀疑了,"新消费"滔天巨浪来啦》,文章结尾宣称"每一种消费品,看来都值得重新做一遍了。"

个人以为,如果有这个心力和资源,不如把2C的业务在2H的场景中重新看一遍,或许有更多的机会呢。

比如视频业务,移动互联网上的短视频直播火得一塌糊涂,然而家庭互联网的视频内容和手机视频并不一样。

二者之间的差异不仅是小屏幕和大屏幕的差异,而是:在手机上看视频多是利用碎片化时间,家庭场景中则是在轻松的氛围里、用相对比较长的时间段去欣赏和体验的。

可以预见,当家庭场景的硬件(包括连接和终端)全面升级之后,视频的内容运营又会有一个新的空间。

【结语】

可能有人会说,你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,也没说到底哪个2H业务能火啊?

是的,我这篇文章只是从市场空间,尤其是产业的增量空间视角去分析和判断,具体哪个业务能起来,恐怕很大程度上看运气。

而且,2H只是其中可能性最大的一类业务,类似的还有车联网带来,或者别的机会点。

总之,要发展5G,我们要把脑洞开得再大一些,引入更多的合作伙伴和有志青年,共同培育孵化5G之花,希望它能健康成长,最终结出丰硕的成果。

640?wx_fmt=jpeg


版权声明:本文为weixin_45474911原创文章,遵循 CC 4.0 BY-SA 版权协议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
THE END
< <上一篇
下一篇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