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2P原理总结

P2P概述

P2P概念

P2P即 Peer-to-Peer 的缩写,含义为“点对点”或“端对端”,而学术界常称其为“对等计算”。
P2P技术打破了传统的C/S模式。在P2P网络中,所有结点的地位都是对等的,每个结点既充当服务器,又充当客户端,这样缓解了中心服务器的压力,使得资源或任务处理更加分散化。
通常P2P模式中不区分提供信息的服务器和请求信息的客户端,每一个结点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和请求者,对等结点之间可以实现自治交互,无需使用服务器。

发展历程

从P2P发展史的角度来说,它并不是新生技术,而是自20世纪70年代网络产生以来就存在了,只是当时的网络带宽、传播速度等条件限制了这种超前计算模式的发展。随着纯硅度的不断提升,科技和制造业的飞速发展,网络性能、个人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,这为P2P的发展提供了根本条件,网络资源和内容开始由中心化向边缘化演变。

  1. 第一阶段:1999年至2000年左右,P2P技术由应用开发向学术研究发展。
    1999年Shawn Fanning发布了Napster软件,用于MP3音乐的共享,Napster为第一代集中式P2P体系的代表,但因版权问题于2001年关闭。
    其后涌现了大批的P2P应用系统,如Gnutella、Freenet、KaZaA等。2000年同样因版权问题,第一个纯分布式无结构P2P网络Gnutella公开约一个半小时后被迫关闭,但其思想广泛传播下来。
    2000年8月,出版商O‘Reilly组织P2P峰会,目的在于诠释P2P的意义,描述P2P的作用和消除P2P技术存在的缺陷。同时Intel成立了P2P工作组,IBM、HP等公司也利用P2P技术进行开放存储与网络共享打印等。

  2. 第二阶段:2001年至2003年左右,随着P2P技术的发展,开始从学术研究走向商业应用。
    2001年,出现结构化P2P体系,如Chord、SCAN、Tapestry、Pastry等。
    IEEE成立P2P专业会议,ACM发表有关P2P的经典论文。
    2003年P2P技术开始进入一个稳定期,在解决了P2P网络最核心的技术问题后,学术界将重点放在其性能提升、安全性和使用系统开发上。

  3. 第三阶段:2004年至今,P2P技术由广泛的共识到更加全面的应用。
    现在P2P网络的主要问题已经解决,核心机制、整体框架已形成,在重大问题上也形成了共识。对P2P的应用更加注重细节、高效性和实用性,并试图整合不同的P2P应用系统。
    2005年底,Springer在其LNS(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)系列中出版 Peer-to-Peer System and Application 提供了对P2P领域权威的总结和展望。

技术特点

  1. 非中心化
    P2P网络中资源和服务是分散在所有结点上的,信息的传输和服务的实现直接在结点间就可以完成,无需服务器的介入。
  2. 可扩展性
    在P2P网络中,随着用户的加入,不仅服务的需求增加了,而且系统整体的资源和服务能力也随之提升,理论上P2P网络的可扩展性是无限的,因此系统始终能满足用户需求。
  3. 健壮性
    由于P2P网络中资源和服务是分散在各节点之间的,部分结点和网络遭到破环时,其他结点还可以作为补充,因此具有很强的耐攻击性和容错性。
  4. 高性价比
    P2P技术使众多计算节点的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,以完成高性能的计算和海量存储的任务,降低了企业维护中心服务器和购买大量网络设备的费用。
  5. 隐私保护
    在P2P网络中,信息和服务的传递是分散在网络结点间进行的,无需经过集中环节,用户的隐私信息被窃听和泄露的可能性大大减少。
  6. 负载均衡
    在P2P网络中,结点是服务器和客户端的综合体,将计算和存储任务分配到各结点中进行,缓解了中心服务器的压力,更有利于实现网络的均衡负载。

实践应用

  • 文件共享和下载:代表产品有Napster、Gnutella、eDonkey、Maze等。
  • 多媒体传输:代表产品有Skype、PPLive、CCIPTV、QQ直播、PPStream等。
  • 即时通信:代表产品有QQ、MSN Messenger、Google Talk、Yahoo Messenger等。
  • 协同工作:代表产品有Groove、Magi、JXTA等。
  • 分布式数据存储:代表产品有CFS、PAST、OceanStore、Granary等。
  • 分布式对等计算:代表产品有GPU、SETI@HOME、Avaki、popular Power等。
  • P2P搜索引擎:代笔产品有Pandango等。

·

P2P网络的分类

P2P网络拓扑结构划分


版权声明:本文为Leozonemxy原创文章,遵循 CC 4.0 BY-SA 版权协议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
THE END
< <上一篇
下一篇>>